【旧帖翻新】与侦探有关的日子

人类的苦难是一个合理的公众政策的最紧迫的问题,而幸福不是这样的问题。获得幸福应留待个人去努力。——卡尔·波普尔《乌托邦和暴力》

【按】

前不久我因为一年前一个旧帖子《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之一】》里

比特币币价第一定律:不论从多高跌下来,四年之内一定还会涨回去。

暂时被证实,忍不住翻出来得瑟,有人问“《之二》呢”,我说“当然是要到2021年12月180万被证实或证伪之后再写啊!”老实说这么老长一个帖子还真有人要接着看,我很感动。

说起来我所有帖子都是一段时间里的学习笔记,顶多算个SNS日志,跳大神属于顺手试一烙铁。真到了2021年12月,如果我简单粗暴的直线强推被证伪了,应该怎样把话圆回来呢?我并没有多想。毕竟跳大神是门没有什么技术门槛的技术活。

但是跳大神需要“可证伪性”这件事,让我常常想起卡尔·波普尔,想起我一个旧帖子《与侦探有关的日子》。一个老实巴交的帖子,现在只在我硬盘里躺着,在网上阴差阳错的,无处落脚。

所以我想在2021年第一天重发一遍《与侦探有关的日子》,再把我近期一些微博(本来就是些碎片帖子嘛)串一串,算是了个心愿,为《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之一】》做个注脚,为《之二》打个前站。

图片

几天前看到一个十八岁小姑娘说学哲学感觉很朋克,我顿感眼前一亮。2020年,山路十八弯,我一次次被年轻人几乎吓倒,这一次是喜倒了。“哲学就是朋克”,简直是一语道破。

《与侦探有关的日子》其实有两稿,第一稿成于2009年(注:那时比特币已问世,但我哪里知道呢),是《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一书读前感(注:不是读后感)。这书副标题“两位大哲学家十分钟争吵的故事”,讲维特根斯坦手抓一根拨火棍大战卡尔·波普尔,我作为一个爱在哲学门外探头探脑的粉丝,书还没看呢先就感想一大篇,现在想起来,还真就是被那股朋克劲儿感染了,做了一件比较朋克的事。

图片

然后在跟人聊到卡尔·波普尔时我就想,《与侦探有关的日子》里,说到波普尔的篇幅少,那时就是嫌他不够酷,不够朋克吧。

图片
图片

不奇怪。要论酷,谁能比得过维特根斯坦呢!《逻辑哲学论》光看小标题就酷毙了(我觉得)。《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之一】》的小标题,学的就是《逻辑哲学论》。

图片

还有我跟央行“撕”“逼”文之哲学篇《比特币货币本质撕辨》,里面提到了维特根斯坦,又说“其事参见我旧帖《与侦探有关的日子》”,《与侦探有关的日子》的小标题也是学的《逻辑哲学论》。

图片

《与侦探有关的日子》本来贴在一家互联网圈SNS(当时王兴的海内刚刚被拔了网线),名叫5G,5G后来关了。在新浪博客有备份,新浪把它锁了,没说理由。2015年我读了《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后,把《与侦探有关的日子》改巴改巴搬到币科技,还搬到一款影视图书APP,名叫毒药,毒药和币科技后来都关了。又吭哧吭哧搬到币乎,“被系统删除”,理由是“涉及非区块链内容”。

图片

假如维特根斯坦得知世界上还有“涉及非区块链内容”这个罪名,他掌中的拨火棍肯定舞出花来了:这TMD到底是什么意思!什么东西可以“不涉及非区块链内容”?

当然我可以猜币乎的“系统”是说“涉及区块链内容”不够。当然我也可以不服气。有《凯恩斯大战哈耶克》啊!有《货币的非国家化》啊!还有一个地方提到了比特币啊!当然了,人家的地盘,够不够人家说了算。

现在问题是,要想把《与侦探有关的日子》贴回币乎,需要加些什么内容呢?我发现先不说凯恩斯、哈耶克,就只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尔,要想多一点“涉及区块链内容”,也还是有办法的。

本来呢,维特根斯坦,一个大仙儿,一生没把钱放在眼里,要他“涉及区块链内容”,似乎挺不容易。但他是维特根斯坦啊。手抓一根拨火棍,问你“区块链”、“比特币”、“去中心化”等等等等的“清晰定义”,正是他的日常工作。《比特币货币本质撕辨》里面提到他,就是他把“本质”这个词撕没了。

至于卡尔·波普尔就更好办了。他“平庸”,所以接地气,《与侦探有关的日子》里提到过他写的三本书《科学发现的逻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都可以涉及区块链,事实上最近我惊觉他所有的书都可以涉及区块链。

“可证伪性”这个概念最早就是出现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后来在《猜想与反驳》和《客观知识》里有进一步讨论。这个概念简直就是波普尔的拨火棍,你要是有这么一根棍在手,就可以将满世界“比特币终将归零”一类断言轻松接化发,格挡杀,连眼珠都不用转过去。

图片

囤币党模范党代表“纵横四海”TumbleBit的“永恒牛市”有一个起始时间假设:当比特币年通胀率<美元年通胀率时(曾经具体到2025年五月)。我说“比特币有泡沫,在泡沫破灭后可作货币用”也有一个起始时间假设:

如果比特币币价第一定律被打破,就是说四年没有涨回前高,那就说明囤币党增速最高峰已过,此后就是币价趋于稳定的过程。就是说比特币可以当钱用了,币圈可以大力发展支付了。

很明显,加这样一个起始时间假设,目的是提高“可证伪度”。同样很明显,所有“可证伪度”问题必然伴随一个“清晰定义”的问题(此刻我又看见了维特根斯坦舞出的棍花)。但是我说了,囤币党不要怕给囤币党打气。

我认为一个理论可证伪度不高并不那么要紧,它可能有用,比如弗洛伊德的理论,关键还是看你自己喜不喜欢。永恒牛市论我就挺喜欢。

图片

囤币党为什么不要怕给囤币党打气?

当然因为囤币党是对的。“在我们目前身处的这个历史阶段,囤币党的队伍会越来越大。”

囤币党的队伍为什么会越来越大?这个已经说了很多,但是要说的还是太多了,要学的也太多了,我这种聊天型选手,就是个非常想做文科生的工科生,但没有耐心讲道理,又爱打野,老实交代本来我读维特根斯坦就是为了反哲学,读奥地利学派就是为了反经济学,想要居高临下地反,想要收拢打野的心,想要节约时间。节约下来的时间干嘛呢?答:爱干嘛干嘛。

事实上我读了维特根斯坦还得继续读哲学,现在我觉得约翰·塞尔写《社会实在的建构》就是给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劝架的。事实上我读了奥地利学派还得继续读经济学,现在我觉得中本聪整出来比特币就是要给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劝架的。

当然这些牵强附会可以解释成我是在为自己行动找理由。事实是这么多年过去,现在我认为卡尔·波普尔面对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还能喋喋不休讲道理,很不容易,很酷很朋克。

这几年我读书的时候,把卡尔·波普尔和写《社会实在的建构》的约翰·塞尔、写《创新的扩散》的埃弗雷特·罗杰斯,还有好多人,笼统划成一拨,给他们的理论起个名字叫客观主义知识论。根据客观主义知识论可以推知:囤币党不要怕给囤币党打气。 

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物质世界称为“世界1”,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把精神世界称为“世界2”,包括心理素质、意识状态、主观经验等。把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称为“世界3”,又称客观知识世界,包括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以及图书、建筑、飞机和轮船等等。

三个世界统一连贯而相互作用,所以“比特币是钱”这一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实在,会在人群中随时间扩散。

图片

有意思的是,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形象地看到,一种最常见的对比特币的误解错在哪里。

《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之一】》里说了:“比特币之所以值钱,起因是以技术手段实现排他性进而保证所有权,无需权威第三方。这是比特币和此前所有数码的不同之处,也是新世界一切新鲜事物的起点。”

这一点我在《王兴、王慧文和区块链的下半场【上】》里有个比较形象的说法:王兴“有一次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讲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当我们还不能最高效移动原子的时候,可以先移动比特来提升效率」。这句话总结自《数字化生存》一书,书中说互联网的本质是移动比特(信息),这比移动原子(实物)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我发现这个可以用来解释比特币一个基本特征:比特币是拟物的信息。

如果从波普尔三个世界的角度看,就是比特币打通了世界1和世界3,打个比方,比特币就是一个从电视机里爬出来的人。像这样:

图片

咦,不对,是这样:

图片

总之人们很容易对比特币视若无睹,说它是空气,虚无缥缈。谁还没看过电视呢!谁还没见过人呢!完全没想到一个爬出电视机的人意味着世界已经彻底改变,一场托马斯·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正在我们眼前发生。

比特币之所以值钱,起因是以技术手段实现排他性进而保证所有权,无需权威第三方。这是比特币和此前所有数码的不同之处,也是新世界一切新鲜事物的起点。由此出发,有三个递进判断:

一、比特币是钱;
二、比特币是更好的钱;
三、人类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时间。

为什么说比特币是更好的钱呢?《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之一】》里说了很多,有一句今天要单独拎出来:

可以预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暴力无用的比特币世界和暴力有用的现实世界将会互相影响,比如诈骗将被法办,坏账会被曝光。

着重强调两点:1、暴力,2、坏账。

先说坏账。其实贫富差距大从来不是问题,穷人的日子能不能越过越好才是问题,穷人会不会走投无路以死相拼才是问题。工业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跨越某一阶段后,工业的发展会让所有穷人的日子越过越好。现在金融革命也来到了这一爬坡阶段。银行坏账看似问题不大,但在经济下行期就是穷人难以承受的重负。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猜想与反驳》等书中反复强调社会制度应为保护穷人和弱者而存在。与他的奥派经济学同路人倾力支持市场经济不同,作为一名哲学家,他在同时面对政府和资本时显然有些无所适从。

比特币将会使他摆脱这一两难困境。

图片


再说暴力。消灭坏账即革命,囤币党是在为自己争取自由的同时,为穷人争取美好未来。比特币革命完全非暴力,可以说是革命的革命。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中有一篇《乌托邦和暴力》,是一篇诚挚的反暴力檄文。我常说:如果人人都读过《我,铅笔》和《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两篇文章,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没有把《乌托邦和暴力》加进去,它没有那么好读,也没有那么好懂,它安静地等着人群中那些痛恨暴力的人,相遇后教他们怎样面对这个喊打喊杀的世界,怎样在这个不够美好的人间寻求安慰。

比特币就是我们的安慰。

图片
图片

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因为比特币越成功,世界越美好。某种意义上,囤币党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

比特币到底能有多成功呢?其实并不一定。当我说:“一切皆有可能,但比特币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个“一切皆有可能”有一个默认前提:核战争概率为零。就像坏账、投资风险都有概率一样,比特币最终普及到一个什么程度,覆盖人口20%还是80%,也有一个概率问题。

图片

波普尔的书里有大量概率内容,他的粉丝塔勒布用《黑天鹅》、《反脆弱》等等告诉我们,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我们要学会判断概率大小,选择下注比例。

图片

同样是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卡尔·波普尔更喜欢耐心地讲道理,希望我们的每一步选择,都要努力使世界变得更美好。他温和地爱着这个不够美好的人间,坚信人类有美好的未来。在核战争阴云笼罩全球的时代,他说:我们有责任做一个乐观主义者。

图片

【以下是正文】正文不到六千字,预计阅读时间不到六年。币圈朋友如果想看,请提前作好心理准备,币乎系统认为它“涉及非区块链内容”。


【正文】与侦探有关的日子


1

我将来有一天告别人世,最后的话最好是这样:“其实,我是一个侦探。很业余——”戛然而止。就算本来还有功夫说点儿别的,我也不说。

1.1

这是我《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读前感。

1.11

那天收到朋友短信,说《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已在路上了,我一高兴,发了这条微博。

1.2

等。

 



2

百度百科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奠基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

2.0

我们可以在“历史上智商最高的十个人”之类帖子中见到他的名字。他与希特勒曾在同一所中学就读,两个人同岁,但他高两级,有人传说是他的智商碾压导致希特勒仇视犹太人。这不是事实。他小时候成绩并不突出,不过手巧,十岁用木头和铁丝做了一台缝纫机,真的缝了件衣服。

2.1

1918年,维特根斯坦二十九,在一战奥匈帝国部队的战壕里奋笔写作《逻辑哲学论》,他相信他已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

2.10

《逻辑哲学论》前言:“本书全部意思可以一句话概括:凡是可以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

2.11

那一年他的老师罗素因反战入狱。

2.111

据说维特根斯坦初到剑桥时,有一天找到罗素问:“依你看我是不是傻逼?如果是,我就去当飞行员;如果不是,我想当哲学家。”

2.112

后来罗素这样描述他:“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2.12

维特根斯坦本来可以不当兵,他是主动参战的,因为他想“体面地自杀”。

2.2

1951年4月29日,维特根斯坦因病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2.3

维特根斯坦思考哲学问题之余爱看侦探小说。他是标准侦探小说迷,从美国订阅侦探小说杂志,每个月引颈以待。

2.4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一书讲的是1946年10月25日,维特根斯坦与卡尔·波普尔在剑桥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发生争吵。在场的还有罗素。维特根斯坦争吵时手持一根拨火棍不断挥舞。


 
3

止庵先生有篇博客是他一个关于侦探小说的访谈。

3.0

我追止庵博客,是喜欢他编的《废名文集》,喜欢他写的《周作人传》。没想到他还是一个侦探小说迷。

3.1

没想到我也算是一个侦探小说迷。

3.11

止庵在访谈提到的侦探小说,我基本上都看过。

3.2

其实我把所有小说都当侦探小说看。就是说,所有小说都要有悬念。要出题,要解谜。题出得好,我会看完;谜解得好,我会想要再看一遍。

3.20

很明显,止庵所列,有的不是通常意义侦探小说。《橡皮》、《诺言》、《小径分岔的花园》都只是借用了侦探小说形式。

3.21

一般来说,谜题内置在小说里。

3.22

也有时谜题在小说之外。

3.221

比如名气可以是谜题。有名气的人大力推崇,也可以是谜题。

3.222

缘份可以是谜题。人海茫茫,书海茫茫,人与书相逢不易。

3.2221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因为毛姆《刀锋》周煦良译本,开始追维特根斯坦?周老师的译者序说,小说里那个大彻大悟散尽家财去开出租车的拉里,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

3.22211

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匈帝国首富家族。一战后,他写完《逻辑哲学论》,只觉心中和天下再无哲学问题,散尽了所得巨额遗产,去山村小学当老师。生活俭朴近乎困苦。

3.222111

他老师当得不顺利,又去修道院当了个园丁助理。还为他姐设计并监工建造了一栋房子。


 
4

有一次我在网上跟人抬扛,拽了一句维特根斯坦。结果对方辩友问我有没有读过《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

4.0

据说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外行最乐于提起的大师。

4.01

当然因为他高深。反正大家都不懂不是吗。

4.011

1929年,维特根斯坦恢复哲学探索兴趣,重返剑桥。凯恩斯去火车站接他,对老婆说是“上帝来了。”

4.012

维特根斯坦以《逻辑哲学论》作为学位论文通过博士答辩。主考官是罗素和摩尔,维特根斯坦拍着两位肩膀说:“别急,我知道你们搞不懂。”

4.02

他还很好用。维特根斯坦是个十分出彩的微博大V段子手,金句多,随便摘来一句冠上他的名头足以唬人。

4.1

我本来是不吃对手开书单的,但《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看名字不错。上网搜了一下,想买,买不到。缺货。

4.2

我陆续跑了几家书店,还有国图、首图,都没有。

4.3

这下麻烦了,很长一段时间里,《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在我心里挂住,看到书店我都要拐进去一下,直奔查询电脑查一查。最后一次是在涵芬楼,当时身边有个朋友看着我查。

4.4

朋友是个有心人,回去后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给我寄过来了。


5

我从前读书讲究“三不读”,从爱默生那里学来的:问世不到一年的书不读,没有名气的书不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不读。

5.0

无非是爱惜光阴的意思。

5.01

奈何年齿渐长。现在又有了互联网。

5.02

从前一本书拿到手,不是“三不读”,就读了。现在手边高高好几摞书,统统不是“三不读”,迟迟不读。

5.03

电子书更不谈,几乎没有读过。不习惯。

5.1

其实我把所有的书都当侦探小说看。就是说,所有的书都要有悬念。要出题,要解谜。题出得好,我会看完;谜解得好,我会想要再看一遍。

5.11

题出得好如加缪《西西弗神话》劈头第一句:“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5.110

你知道吧,西西弗推着石头爬上去的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他自己的脑子。脑细胞是一种极其欠扁的细胞,享受上山时一步一顿沉重的碾压,享受下山时即开即合迅捷的磕碰。这是我们上网读书看电影的根本原因。

5.111

加缪要我们目送西西弗下山。“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

5.12

著名悲观主义者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序言里说:“要理解本书内容,除了把本书读两遍以外,别无他法。”

5.121

倒。这是我唯一一次见到有人这么厚脸提这么个要求。

5.122

说起来叔本华和维特根斯坦算是最出名的两个富二代哲学家了。

5.123

维特根斯坦爱看侦探小说,不爱哲学书。罗素曾要他系统读读哲学经典,他边读边吐槽,罗素最后说算了你还是自己琢磨吧。但《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维特根斯坦是读过的,他中学时期就和希特勒一样对叔本华抱有极大的热忱。《逻辑哲学论》中不可说的东西和可说的东西,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应于作为意志的世界和作为表象的世界。

5.2

其实我把所有电影都当侦探电影看。

把所有电视剧都当侦探电视剧看。

把所有游戏都当侦探游戏玩。

5.20

【此处删除xxxx字。】

5.3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侦探成分,我总是挑那些侦探成分重的事物来喜欢。比如说, 创业是件侦探成分非常重的事。

5.31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认为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市场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家不断地发现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推动整个人类经济发展。做得好的人,市场自然会给予回报。

5.4

所谓侦探,他的工作不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

5.41

每个人小时候都是一个侦探吧。我小时候,看见一朵红花,就会想:为什么叫花呢?为什么不叫叶子呢?为什么说是红色呢?为什么不说是白色呢?为什么说它好看呢?为什么说它香呢?……

5.411

然后不知不觉长大了。慢慢忘记自己是个侦探。

图片

6

豆瓣介绍说:“《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是一部迷人的著作,熔哲学、历史、传记以及侦探于一炉。”

6.1

书的副标题是“两位大哲学家十分钟争吵的故事”。

6.11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一共两本,除了《逻辑哲学论》,还有一本是经他生前同意、身后由学生整理的《哲学研究》。

6.111

《哲学研究》看上去很像我们小时候玩的侦探游戏:为什么叫花呢?为什么说是红色呢?为什么说它好看呢?为什么说它香呢?……

6.1111

当然,只是看上去很像而已。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关注对象从逻辑语言转向日常语言,贯通逻辑分析和自然领悟。

6.11111

英国导演贾曼拍过一部电影《维特根斯坦》,片中用台词表达了他对维特根斯坦的理解。说:“曾经有个年轻人,想把世界简化到纯粹的逻辑里,他也确实做到了。一个非常美丽、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确定的新世界,象闪耀的冰面无边无际地延伸到天边。但是人无法在上面行走。后来他老了,开始理解粗糙和混沌并不是缺陷,世界就是这样运转。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间徘徊,哪里都不是他的归宿。这是他所有悲痛的来由。”

6.12

卡尔·波普尔(1902-1994)也是奥地利人,我在读到他的书之前,经常在报纸杂志见到他的名字。内容多是介绍《科学发现的逻辑》,用来判断一个观点是不是科学,很好用。

6.121

我读他《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一桩小小悬案。十几年前我在深圳一个朋友单位的图书室借到这本书,很快读完,很快还掉,很快忘了。零八年我在北京做一个互联网创业项目,因为模式和产品都是原创,没有模仿对象,有时恍惚间感觉在读这本书。像是凌空架桥,向前延伸,前方大雾茫茫。我站在桥上,一空依傍。我不太明白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也没有把书找来重读一遍求证,因为问题不大,就像偶尔的轻微晕眩。有一点幸福。

6.122

在我的阅读谱系里,卡尔·波普尔和哈耶克(1899-1992)紧挨着。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我是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连着读的。

6.1221

1946年,也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故事发生的那一年,卡尔·波普尔在哈耶克的帮助下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职。

6.1222

哈耶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旗帜性人物,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维特根斯坦的表弟。远房的。有一次哈耶克从维也纳探亲回伦敦,在火车上遇到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认出了他:“你是哈耶克教授!”说完继续读手上的侦探小说。读完再跟他谈论哲学和伦理学问题。

6.1223

据哈耶克揣测,这个表哥跟他不亲近,是嫌他没有文艺细胞。维特根斯坦家族有浓厚艺术氛围,他本人单簧管演奏水平很高。一战中他被意军俘虏,敌人靠拢来时他骑在大炮炮筒上,用口哨吹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第二乐章。

6.2

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吵些什么呢?

6.20

要知道,我在网上跟人抬扛时为了停止争执,经常会用上这么几个大招:
1 “你这个命题是语言的误用。”这是维特根斯坦的大招。
2 “你这个命题不具可证伪性。”这是卡尔·波普尔的大招。
3 “知识是分散的,价值是主观的。”这是哈耶克的大招。

6.21

豆瓣介绍说:“《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的两个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大量访谈,重返历史现场,破解重重谜团,将故事真相娓娓道来。”

6.211

维特根斯坦传记我看过好几个版本,网上还有各种真假难辨的奇文。比如有人说当初维特根斯坦对希特勒实施的不是智商碾压,是肉体碾压。这个肉体碾压应该是语言的误用。还有人说维特根斯坦是在剑桥为苏联招兵买马组织间谍网的特务。这个我不相信。我认为最好看的一本维特根斯坦传记是个日本人写的,因为它既八卦又貌似靠谱。

6.2111

以赛亚·伯林(1909-1997)出生于俄国,在牛津主攻分析哲学。有一次他到剑桥讲学,台下有人发声,直指他的哲学思想无意义,“不过还算真诚”。那人(当然)是维特根斯坦。后来以赛亚?伯林放弃分析哲学,转向思想史和伦理学,代表作《自由四论》区分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对日后关于“自由和平等谁在先”的讨论产生了极大影响。

6.21111

伯林和维特根斯坦都曾经访问苏联。伯林是1945年以英国外交部官员身份,离开时满心憎恶,在《苏联的心灵》一书中叹息苏联越来越没有文化。维特根斯坦则是在1938年跑去,要求分配他当个工人。人家领导说不缺工人,缺教授。要他当教授。他就走了。他觉得专制还可以忍受,专制导致的阶级差异不可忍受。

6.21112

也有人说他没有留在苏联是因为他爱人同志病了没有跟他一起去。他爱人同志在剑桥学数学,毕业后经他劝说与鼓励,真的当了一名机械工人。

6.21113

那时维特根斯坦的“数学基础”学生里还有一个后来很有名的同性恋: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图灵。课堂上师生对掐,火花四溅。

6.22

看人对掐最快活了,何况那对掐的双方都是大神呢!

6.221

现在我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场论战发生在经济学领域,参与者一方是把维特根斯坦说成上帝的凯恩斯,一方是维特根斯坦的远房表弟哈耶克。有本书就叫《凯恩斯大战哈耶克》。网上还流传一个同名MV,两个人在拳击台上斗拳,紧张激烈,最后哈耶克把凯恩斯KO在地,但裁判过去扶起凯恩斯,举起了他的拳套宣告胜利。

6.2211

这真是我此生所见最痛心一次黑哨。

6.222

凯恩斯和哈耶克争论的焦点,是经济危机来了政府怎么办。简单说,凯恩斯主张印钱,以提高企业利润,刺激投资,扩大就业;哈耶克认为印钱会扭曲市场信号,导致更大规模的失业,经济恶性循环。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和公债,扩大支出,增加投资;哈耶克要政府削减规模。

6.2221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央行兜底情形下商业银行不可抑制的信贷扩张本能。所以哈耶克说要《货币非国家化》,把货币发行权交给私营银行,私营银行基于自身利益会提供健全、稳定的货币。他在书里感叹可惜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同意来做这么一个实验。那本书出在1974年,他当然估不到技术会发展到这么一步,2009年,比特币实验开始了,根本不管政府同不同意。

图片
图片

6.3

我将来有一天告别人世,最后的话最好是这样:“其实,我是一个侦探。很业余——”戛然而止。就算本来还有功夫说点儿别的,我也不说。

6.31

以上是我《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读前感。

6.311

之所以有这样的读前感,多半是因为那一句“凡是可以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

6.312

我们选择读经典,选择刷微博,选择跟人吵架,选择避免吵架,都是为了提高效率,都是为了节约时间,都有一个终极目的,就是要把侦探工作做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问题,并且解决它。

6.313

有一段著名祈祷词是这么说的: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赐予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

6.32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一书所述故事简短截说是这样——
维特根斯坦举起拨火棍指向卡尔·波普尔:“请你给出一个真正的道德问题。”
卡尔·波普尔:“请不要用拨火棍威胁一个受到邀请的客人。”
罗素:“维特根斯坦,立刻放下拨火棍!”
维特根斯坦甩门而去。

6.33

一本书读完之后好几年还在修改读前感——所以这其实是一片穿越文。

6.330

或者竟是《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读后感。

6.331

光阴流逝,一些变化悄悄发生,人在局中,浑然不觉。比如说,《刀锋》里那个据说以维特根斯坦为原型的拉里,如果是在今天要散尽家财去开出租车,他可以加入Uber。

6.332

作为一名业余侦探,我很想知道维特根斯坦如果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看待政府和货币。

6.3320

说起来在我们小时候还是一个侦探的时候,警察和钱,不是比一朵红花更容易启疑动念吗。

6.3321

尽管根据维特根斯坦先生的表现,对于政府和货币,他多半是糊涂没有概念的。但谁知道呢?

6.333

有些问题本来没有地方说,后来有地方说了。有些问题本来说了也没用,后来有用了。不是吗?

6.4

现在可以说了。一切正在改变。

 
2009年11月第一稿 

2015年10月第二稿

图片

【跋】

维特根斯坦举着拨火棍指向我:说了那么多,到底什么是“囤币党”?

我:既然朋克有这么一个定(描)义(述)“通常一群能将乐器弄出声音来的人就可以组一个朋克乐队”,那我也可以根据“币价是由炒币党推动,由囤币党支撑”倒推,凡是支撑币价的,就是囤币党了哈!

卡尔·波普尔:……不对。沿着这个思路,你问题大了,不用到12月,你现在就圆不回来了!

图片

“我认为我是正确的,但我可能是错的,而你可能是正确的,不管怎样,让我们进行讨论罢,因为这样比各自仅仅坚持认为自己正确可能更接近于正确的理解。”——卡尔·波普尔《乌托邦和暴力》

图片


老实说这么大一个题,其实帖子不算长。没敢写的部分也有这么长呢,下回再写,就不知道能不能发出来。尽管如此还是要说,这么老长一个帖子还真有人看完了,我很感动。

20210101

https://mp.weixin.qq.com/s/40HrR8JrJttP8bIfnDdZQg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