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我在《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之一】》里说过:比特币和域名一样都是一串数码,但比特币之所以值钱,起因是以技术手段实现排他性进而保证所有权,无需权威第三方。这是比特币和此前所有数码的不同之处,也是新世界一切新鲜事物的起点。由此出发,有三个递进判断:
一、比特币是钱;
二、比特币是更好的钱;
三、人类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时间。
大致来说,《囤币党为什么是对的【之一】》说的就是“人类认识到这一点,需要时间”,《央—妈—逼—上—来—了——》说的是“比特币是更好的钱”,《比特币货币本质撕辨》说的是“比特币是钱”。
跟那两个帖子一样,《比特币货币本质撕辨》被币科技、币乎、巴比特论坛带走了,今天我在网上存个档。
比特币货币本质撕辨
xraysun
2016年6月
〇、前言6月4号几大门户很诡异地推出一篇名为《央行盛松成: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的文章,署名作者三个人,领头的盛松成是央行统计调查司司长。诡异之处在于时间,文章是两年半以前的。新浪 (注:2023年还能看到)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6-04/doc-ifxsvexw8432511.shtml
网易 (注:2023年看不到了)
http://money.163.com/16/0604/16/BONU6F0900253B0H.html
腾讯 (注:2023年看不到了)
http://finance.qq.com/a/20160604/023190.htm腾讯有个编者按:
本文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这篇文章作者在2014年初发表,当时,正值比特币价格大涨、吸引万千眼球的时刻,很多人都认为比特币将取代现代货币,作者首先指出,比特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也不能取代货币,并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角度做了深入论证。过去两年半的实践,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最后一句气人。盛司长这篇文章的观点,“比特币不是法定货币”根本毋需证明,硬把它扭成“比特币不是货币”则行迹近乎放赖,很不讲脸。@ tan90d写了篇《驳〈央行盛松成: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逐段逐条批驳,十分详尽解气。我此前有篇《央—妈—逼—上—来—了——》,是对今年四月份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姚前一篇文章的点评,其中有些观点可以回应盛司长的文章,有些提给姚副主任的问题也可以提给盛司长,比如这句:“姚副主任到底是误解了哈耶克呢,还是在故意曲解哈耶克?”央行两篇文章时隔两年半,对照起来看很有意思。此处按下不表。目前比特币势头不错,我简直要怀疑6月4号几大门户推盛司长文章有推波助澜作用,6月13号冲过4800,6月16号冲过5100,屡创近两年价格新高。6月19号中央二台财经频道推出专题报道,报道里原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国家由主权政府直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所以呢,我们政府对比特币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不能让它演变成一个和人民币有竞争关系的一个交易的支付的一个货币。所以这个受到了限制,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男主播紧接着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比特币仍然不能作为合法的支付货币存在,但是作为投资品,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毫不奇怪,央视报道又为比特币招来不少眼球,还有口舌。在我看来李稻葵和男主播都是话里有话:比特币可以演变成支付货币,政府不让它演变而已;将来情况不好说,说不定哪天它就成合法支付货币了!所以微博上所有说“比特币不是货币”的都不过是玩语言游戏,是说比特币目前在中国用于支付不方便罢了。可是又有人像盛司长一样言之凿凿“比特币本质上不是货币”。这个让人很烦。“本质”是个严肃的词,人一说“本质”,立刻显得像个哲学家,我们不要被他唬住了,到底比特币本质上是不是货币?得问真正的哲学家。一、本质“本质”作哲学名词用时,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百度百科“本质论”词条很有意思,除了一点晦涩的黑格尔,大半是某位不知名的法师讲佛法。自米利都学派开始,哲学家就以追寻复杂现象界背后的本质为使命。经过漫长的岁月,各家各派认定的本质互相冲突造成混乱,哲学在二十世纪完成了一次“语言学转向”。这场转向运动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哲学就是对语言的误用。他后期思想中的家族相似论被后人视为反本质主义纲领之一。
例如,想一想我们称之为“游戏”的活动。我的意思是指下棋、玩纸牌、打球、奥林匹克运动会,等等。什么是它们共同的东西?不要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不会被称作‘游戏’”——而要去察看和看出是否有某种所有游戏共同的东西。因为,如果你察看它们,你将看不出有什么所有游戏共同的东西,只有相似、关系,和整整一系列这样的东西。再说一遍:不要想,而要看!例如,看看棋类游戏和它们多种多样的关系。再来看纸牌游戏:这里你可以发现同第一组游戏一致的地方,但许多共同的特征消失了,其它一些共同的特征却出现了。接着我们来看球类游戏,许多共同的东西保存了下来,但也失去许多共同的东西。……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仔细考察许许多多组其它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到相似性怎样出现和消失。
种种游戏形成了一个家族,“有些成员有一样的鼻子,另一些有一样的眉毛,还有一些有一样的步态;这些相似之处重叠交叉。”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认为语言是世界的图像,世界和语言都有本质,后期《哲学研究》转向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由无数语言游戏构成,否认世界和语言有本质。但他显然无意用“家族相似”取代“本质”,只是散乱地在著作中各处提到一些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游戏、语言、能力、相信、文化、期望、训练、数字、引导、句子等等。可惜没有提货币。要不然再有人说“比特币本质上不是货币”,我们就可以晓之以理,嗤之以鼻:切!听说过维特根斯坦吗?我是宁愿这么想:也许维特根斯坦还没来得及思考到货币这么不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爷是真正视钱财如粪土,曾将巨额私产散尽,其事参见我旧帖《与侦探有关的日子》。二、货币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约翰•塞尔在《社会实在的建构》里频繁提到维特根斯坦,更频繁地提到货币。这本小册子探讨的问题是:一个由货币、财产、婚姻、选举、足球赛、鸡尾酒会和法庭等构成的客观世界,怎么可能在一个完全由力场中物质粒子组成的世界中存在?
实在世界的一些部分,世界中的一些客观事实,只是由人们的同意才成为事实。在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着一些只是因为我们相信其存在才存在的事物。我发现像货币、财产、政府等就属这种事物。
塞尔把这一类事实称为“制度性事实”,以别于非制度性的“无情性”事实。他以货币为例,描述了制度性事实的创造过程。商品货币、契约性货币、法定货币,有什么共同之处使它们都成为货币呢?看上去它们如此不同:商品货币之所以是一种交换媒介,是因为它有价值;而法定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是一种交换媒介。盛司长文章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契约型货币变身信用货币,现代信用货币(纸币)代表的是国家信用,“实际上代表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这个将“脱钩”和“代表”并置的语言游戏听着耳熟,让我想起那句“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不过这里无产者换成了央行,获得换成了代表。必须承认,我们被代表惯了,对别的什么被代表了也不怎么在乎。言归正传,我们来看塞尔的答案。他从货币演变历程中抽象出制度性事实三要素:集体意向性、功能归属和构成性规则。人们通过集体行动(集体意向性),将功能赋予客体(功能归属),遵循这样一个公式(构成性规则):
X 在情境C中算作 Y
Y项赋予X项新的地位,这个地位带有一种仅靠X项固有的物理特征不能执行的功能,需要集体意向持续地承认这种地位及功能。《社会实在的建构》解释力强大,读时每每感到思辨之乐,尤其我还觉得它简直就是特为来帮比特币辩诬的。摘录几条如下:
- 构成性规则有可能被滥用,“例如假币(对象被设计得看起来好像是满足X项,但它们实际上并没有满足)以及通货膨胀(发行了过多的货币,因而满足X项的对象已不能实现Y项所表示的功能)”。
- 各种实物都可以充当货币,只要满足经久性、灵便性、可运送、不可仿冒、容易识别等条件,就能发挥货币功能。
- 差不多任何一种实物材料都可以是货币,金属块、纸条、贝壳串珠或者支票本。如今,大量的货币是以电脑磁盘中磁痕的形式存在。
- 制度性事实建立在无情性事实基础上。无情性事实常常不是作为物理对象表现出来,而是表现为人们嘴里发出的声音、纸上的记号——或者甚至作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
- 如果货币的定义的一部分是“被认为、被看作或被相信是货币”,那么对货币这个词加以定义的尝试会不会导致一种循环或无限后退呢?不会。“货币”表示拥有、买卖、赚得、偿付债务、支付服务等实际活动形成的整个网络上的一个交点,“货币”这个词起一种占位符号作用。要相信某种东西是货币,并不需要实际使用“货币”这个词。只要相信某物是交换媒介、价值储存手段、提供服务的酬金等等就足够了。
- ——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有人说“比特币本质上不是货币”,我们最朴素的反击也足够有力:切!你说不是就不是?
- 人类制度的结构就是构成性规则的结构,参与这种制度的人通常没有意识到这些规则。使用货币的人并未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啊!货币按照‘X在C中算作Y’的规则赋予功能并经集体同意”, 而是发展出一种对规则的敏感和作出反应的能力。
- ——在这里塞尔引入了制度性事实的第四个要素“背景”,即人为了应付环境所具有的能力。他说,维特根斯坦后期工作其实就是研究这个“背景”。有件事很明显不消多说:语言是制度性事实的根本构成因素。
三、比特币盛司长文章说:比特币缺乏国家信用支撑,难以作为本位币履行商品交换媒介职能。首先,不具备作为货币的价值基础。比特币是利用复杂算法产生的一串代码。它不同于黄金,本身不具有自然属性的价值……这段话,盛司长歪曲了Y,误解了C,没看懂X。Y、C:比特币的国度是横空架构的人际网络,与现实世界连通并行。也许将来某一天会有某个国家或某些国家将比特币定为法定货币,但那不是它的本意。X:比特币与黄金的“家族相似”显而易见,与法币的“家族相似”就不大明显。人们接受法币,并非相信了国家信用——事实上盛司长津津乐道的中央调节机制恰恰证明法币信用靠不住——而是顺其自然地对构成性规则作出灵活反应。他们承认制度性结构,与其他人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习惯。当盛司长宣布现代信用货币“实际上代表全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易”,实际上是点出了一个事实:一个制度性事实不可能孤立存在。为了使全社会每个人用上货币,这个社会就必须有一个用商品与服务交换货币的系统。而为了使社会有一个交换系统,它就必须有一个财产所有权系统,就是用契约、登记证、销/售/发/票等等语言手段营造一种关于财产买卖、馈赠、转让、抵押的结构。6月19号的央视报道沿用了盛司长的说法:“比特币是利用复杂算法产生的一串代码。”这个说法的问题是忽略了比特币与此前所有代码革命性的区别。(顺便说一句,在塞尔那里,“革命”也是一个制度性事实,遵循“X在C中算作Y”。)此前所有代码包括所有数字产品因为可以无损复制,较之实物资产,所有权问题更大,只能完全依赖现实世界所有权系统予以保障。而比特币是一套自带所有权系统的代码。央行需要搞清楚,这是一个无情性事实,即使比特币软件本身有可能在将来被发现存在技术缺陷,或者像李稻葵在央视报道中说的万一“突然出现一个神人瞬间产生相当于目前存量两倍的比特币”(!!!李先生脑洞开好大!!!)——“代码可以通过程序和规则证明自身所有权”这一观念及行动也还是一个无情性事实。比特币粉丝把这套自带所有权系统的代码算作货币,是建立在无情性事实基础上的制度性事实。稍加审视不难发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而盛司长为了劝阻比特币粉丝可谓苦心孤诣,罗列了比特币大大小小一堆缺点,比如“比特币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很难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数量规模设定了上限,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缺少中央调节机制,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不相适应。”等等。真是令人吃惊。所有这些指责实质都是嫌弃比特币不够垄断。我在《央—妈—逼—上—来—了——》 里说过:比特币是剥夺了管理当局随意改变货币数量的权力的货币;是不需要政府允许就开始尝试货币竞争制度的货币;是无法预测的创造发明,塑造了社会演进;比特币就是自由货币运动。比特币的目标不是成为最好最理想的货币,而是争取最好最理想的货币机制——自由竞争。对于央行来说一个稍显无情和讽刺的事实是,比特币的参与者大多并不在乎这个目标,只是“顺其自然地对构成性规则作出灵活反应。他们承认制度性结构,与其他人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习惯。”四、结语到底比特币本质上是不是货币?不难想象,如果有人拿这个问题去烦维特根斯坦,他会说:“不要想,而要看!”塞尔在《社会实在的建构》里谈到,在制度并不存在的情况下有一个创造制度性事实的方法,就是直接行动犹如这种制度已经存在。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是经典一例。开国元勋们作出的行动就好像他们在费城召开的会议就是国家议会C,通过某种宣告式的语言行为X,创造了美国独立这个制度性事实Y。这意思:“不要看,而要干!”好在比特币是不需要政府允许就开始尝试货币竞争制度的货币,典型行动派。所以货币竞争早已是事实。从央行时隔两年半两篇文章我们很容易看出,央行已经投降,只是没有缴枪。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自由货币运动的道路之曲折与漫长也许会远超我们的想象,一路上“比特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之类聒噪一定会不绝于耳。最佳对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引用过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曾想象马克思如何看待比特币。结论很有趣:他会欢呼共产主义在数码世界已经实现,而比特币就是连通数码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这事我写过一篇戏仿之作《拆墙党宣言(摘译)》,现在就用那里面的话来给本文结个尾:
受压迫阶级在这场光荣的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区块链。以及整个世界。
2016年6月
【PS】公众号发文要求配图。这个让我为难。其实这个帖子本来我发的时候是有图的,就是一张2016年6月19号央视财经专题报道《疯狂的比特币》截图,当时反响不错。
我保存这个网页的时候,已是2019年,币科技都快关站了,图都看不见了。今天在硬盘里翻半天,也没找到图,最后在那个美女主持人汤天奇的微博里找到了(不是我原来用的图,我原来用的图应该不会出现“玩家悄然离场”这么丧的字:)。再来几张:
【PPS】
好消息:从微博看,美女是个妥妥的囤币党了。